- 内容简介
对联又称对子,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我国最早的对联为五代后蜀主孟昶所写。传闻有一年过春节,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两块桃木板上题写寓意吉祥的诗句,准备挂在大殿门外以迎新年。等大臣写完后,孟昶认为他写的题句不够贴切,便亲自在桃符板上写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之句,成为春联的开端。
孟昶第一副题句对以后的对联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到了两宋时期,对联已经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人们开始用对联表达自己的情感。其中,杰出楹联家代表当推朱熹和苏轼。这个时期的对联形式也逐步多元化,出现了名胜联、题赠联、喜联、寿联、挽联、灯联、行业联、智巧联,内容上也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到了明朝,对联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歌颂太平盛世,稳定民心,积极倡导、普及对联,而且身体力行,经常与文武百官以联取乐,人称“对联天子”。- 编辑推荐
对联发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对联不计其数,内容上自君臣王侯,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很多脍炙人口、引人深思或捧腹大笑的故事。鉴于此,龚学刚编著的《让青少年受益一生的巧联妙对》收集了大量的对联故事,具体版块为“自律劝勉篇”、“睿章妙对篇”、“嘲讽贬虐篇”、“情趣逗乐篇”,“施才显智篇”、“名胜楹联篇”。所选对联更多考虑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需求,去粗取精、披沙淘金,并进行艺术加工,增加其知识性和趣味性,使之通俗易懂。
- 书摘与插图
鞋匠漆工联教才子顾况,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江苏苏州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
顾况小时候在县城一家私塾读书,他十分聪明,什么问题一点就透,常常得到老先生的夸奖。一段时间下来,顾况竟然开始骄傲起来,以至于无心听讲,常常跑出去玩。
有一天,顾况欺负先生老眼昏花,偷偷从后门逃学出来。谁知走了没几步,脚下的钉鞋被烂泥蹩坏了,鞋钉脱落了好几颗。顾况没办法,只好踮着脚到了一家修鞋铺修鞋。
那修鞋师傅见顾况是个读书人,有心考考他,开口说:“小官人,我这有个对联,你若是对得上,我就给你修鞋,且分文不取;如对不出,那你就要加倍付我工钱,如何?”顾况十分自负,满口答应。
那修鞋师傅一手捏起来一颗钉子,一手拿起破钉鞋,开口说出了上联:铁钉钉钉鞋,钉钉停停,停停钉钉,牢。
顾况听罢,心想:这算什么联句?但仔细一想,三个“钉”字叠在一起,含义又各不相同,十分难对。他想了好一阵子,也没想到合适的对句,不觉涨红了脸。修鞋师傅好像有意奚落顾况,又抑扬顿挫地念了一遍上联。顾况更是羞愧万分。
这时,鞋铺斜对面一家油漆店的工匠听到了他们的对话,乐呵呵地挥动手中的漆刷和漆盘,高声念出了下联: 树漆漆漆盘,漆漆息息,息息漆漆,亮!好一个下联,以俗对俗,以匠对匠,顾况禁不住叫起好来。
这件事情给了顾况很大的教训,他深知自己懂得还很少,还需要不断学习。此后,他再也没逃过学,而是十分刻苦读书,后来成了唐代历史上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吴玉章题联教后人吴玉章,名永珊,字树人,四川荣县人,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新中国教育的开拓者,中国人民大学的创始人。他少时就勤奋好学,把读过的书一一记在心中。所以,他写的文章既快又好,有“金玉文章”之誉。
1963年1月,吴玉章回到家乡探亲,看到侄孙吴本清工作十分努力,心中很高兴,便为他题了几副对联,以资鼓励。
正堂屋门对联: 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
下堂屋门对联: 荆树有花兄弟乐;书田无税子孙耕。
客厅门上对联: 创业难,守业亦难,须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规模。
这几副对联,精彩凝练,通俗易懂,寓含深刻的生活哲理。其中正堂屋门对联“百年丕振延陵绪,三让犹存泰伯心”,借用了春秋时期吴国始祖泰伯“三让天下,兄弟谦恭和睦,国运鼎盛”的典故,含意尤深。
客厅门联,上联告诫后辈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学会节俭,切不能铺张浪费,追求一些虚无的东西;下联指出作为长辈更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后辈,成为他们学习的楷模。
彭玉麟闻鸡欲起舞彭玉麟,字雪琴,湖南省衡阳人,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他少年时胸怀鸿鹄之志,十分厌恶好吃懒做之人。为此,他十分独立,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从不假手他人,所以父母对他很放心。他读书分外用功,曾在书房题了一副对联勉励自己: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木;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上联说,这个世界还能有什么能撼动我的心呢?是二月竞相开放的杏花和八月飘香数里的桂花。古时科举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乡试,在八月进行,所以称为“秋闱”;第二场考试在来年的春季,称“春闱”。高中者,称为“折桂”。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称“动人”。下联说,是谁在催促我呢?是三更摇曳的灯火伴我苦读,五更的鸡鸣声唤我起床。
联语设问自答的方式,展现了古时读书人的勤奋。
有志者事竟成。彭玉麟通过多年的苦读,感觉自己学有所成,便赴京参加考试,结果金榜题名,被朝廷任命为浙江考官。
刚到他的官邸,彭玉麟看到院内栽满了桃树和李树,故此,在官邸的匾额上写了“桃李门”三个字。他想到了自己多年苦读的情景,又想到了天下不知还有多少读书人在发愤读书,感触颇多,于是提笔写了一副对联: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
这副对联道出了人才培养对国家的作用将是举足轻重的。
陶渊明题联勉书生陶渊明,字元亮,曾更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田园诗人。他曾做过几年小官,但因其为人正直,不谙为官之道,屡受排挤,一气之下,便辞官回乡过起了田园生活。
一天,陶渊明正在禾苗田里兴致勃勃拔除杂草,一位书生走上前来,躬身施礼说:“久闻先生大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晚生此次前来,是向先生请教读书之法,请指点一二。”陶渊明听了,站起身来,指着禾苗微微一笑,说:“你能看到它们的成长吗?”书生蹲下身,仔细看了一会儿,答道:“ 不见其长。”陶渊明又带书生走到田边,让他看一块石头。书生定睛一瞧,那块石头因常年磨刀凹了下去,但他不明白这是何意,面露疑惑之色。陶渊明见状,遂叫家人取来笔墨纸砚,写了一副对联:勤学如春苗,未睹其长日有所长;辍学似砺石,不见其损日有所损。
书生读罢,恍然大悟。
此联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当下的学习没有什么效果,但长期坚持,必然会有进步;而停止学习,虽然暂时看不出有什么损失,但时间一长,就会很明显感到知识开始匮乏起来。
孙中山题联育国人孙中山本名孙文,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为了能彻底推翻清王朝,孙中山先生呕心沥血,艰苦奋斗,先后成立了“兴中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1911年,同盟会领导发起了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可没过多久,孙中山先生便被逼辞职,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掠夺了。
此后的十几年中,孙中山先生为建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多次进行斗争,但都失败了。孙中山先生十分担忧中国的未来,他的革命意志丝毫没有动摇。他写的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就是最好的说明。对联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横批: 天下为公。
这副对联简单、朴实,却震聋发聩,教育和鼓舞了全国有志之士继续英勇奋斗。
徐特立勉励青年联徐特立,原名懋恂,字师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是位十分有声望的教育家。
他曾当过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参加革命后,常常用处世格言和革命道理教育青少年,国家领导人曾评价他“对自己学而不厌,对别人诲人不倦”。
1938年秋,徐特立奉命在湖南建立八路军办事处,恢复并发展湖南的党组织。一次,他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路过湖南湘潭,住在长丰公油盐店中。很多爱国人士和群众前来探访,徐特立便利用这次机会宣传“唯有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国”的道理。
当时有个叫王汉秋的青年,听了徐老的讲话后,激动得热血沸腾,当场要求参加革命,并再三恳求徐老题词留念。徐老当即答应,写了一副对联来勉励他: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