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猴子的日子》:
我是猴子,住在南方的一个小岛上,每天与伙伴们一起玩水、扔青蛙、捉跳蚤,等待着海龟爷爷,这次海龟爷爷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故事呢?来读小猴子的生活日记吧!- 编辑推荐
在南方的一个小岛上,住着一只小猴子。他常常想些奇怪的问题:大海的那边有什么?被螃蟹钳了会不会变成螃蟹?树林里的这棵树和那棵树一样吗?小猴子提出一个接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他在游历中寻找,在前辈的指引下有所感悟。
简单的构图、易读的文字、有趣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这里。- 他们说
不违抗自然的生活
猴子有趣的地方是和人类只是稍有不同,这稍微的不同之处让我们思考人类究竟是什么。猴子是很聪明的动物,但有时反而会因聪明而犯错,在这一点上跟孩子有相似之处。
有时,孩子只能在大人绝对的强势下听从大人的安排,比如经常听到父母说:“再好好想想”。所以作为孩子,一边体会和猴子的共性,一边会和大人一样看到猴子的愚蠢而感到自己作为人类的骄傲。
我认为“小猴子”系列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最成功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南方岛屿跟家人、朋友们一起生活的猴子,他并不违抗自然的规律,凭借智慧过着舒适的生活,看看天空就能感到幸福。可是,当代人怎么也不可能有猴子那样的聪明和幸福感。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猴子的故事,古代就有《蟹猴大战》、《西游记》等,因为猴子有智慧,有时乐于助人,有时扮演反派角色。这是因为当时人们还能跟自然很好地相处。而今,总能只听到猴子做坏事的新闻,这是因为人类迷失了和自然融合相处的办法。
不管在动物园还是在自然界,猴子总是很有魅力。要是我能跟猴子说话,我想问问他们,怎样人才能变得更聪明?说不定他们给我传授一些人类想不到的智慧。
——伊东宽伊东宽在“小猴子的故事”系列中做出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把那些用术语表达起来会显得很哲学的话题,用他独特的无拘无束的画风和语言来表达。具体来说,《猴子的日子》描述的猴子的“日常生活”,对人类来说并不是“日常”的;《猴子是猴子》是在表达“时间上的自我认识”;《猴子出海》则是在表达“空间上的自我认识”。一般来说,在儿童读物里涉及这些内容,很容易做成充满说教味道的寓言。但伊东宽并没有重蹈覆辙,使这一系列作品作为童话而成立,这是因为他正面面对小读者的视线。这种视线在系列第4册——《成为猴子的日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换句话说,在前三册作品中,作者比较重视“孩子阅读”、“用孩子的话讲故事”,到了第四册,“我是怎样出生到这个世界的”这一很具体的语言来表达中心思想,根本不需要用“自我认同”等词语。孩子懂事之前记忆的空白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像“自我认同”这么赋有哲学性的思考,而只不过是十分具体实际的感觉。作者用这种实际感觉做题材,叙述者“我”使孩子的必然性更加明显了。
——甲木善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