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绘本馆经营交流群:423656 一键加入全国绘本馆经营交流    官方微信平台搜索:ihuiben
邮箱/卡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最近开通站点:
台州博诤童书聊城布纹熊金鼎店小童书吧总部太原魔奇树亲子图书馆聊城爱上绘本馆
公告免费送绘本馆网上借 | 幼儿园合作模块已经
猜您喜欢:

阅读儿童文学

书号:9787532492756

作者:梅子涵 著

适合阅读年龄:7-10岁,10-14,阅读指导

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更多
内容简介

我们都是点灯人 梅子涵 我在文章和讲演里,都提到过斯蒂文森的诗《The Lamplighter》(《点灯的人》)。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
  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我老说,我们这些人,是有些像李利的,也是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思的书,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竟然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我们点了很多盏让人长大的灯,让人优秀、优雅和完美。
  一些年以前,女儿很小的时候,她的外婆有时会来我们这儿住上几天。
那是一个不大的房间,在三楼,窗外是草地和树林子,不远的地方开往南方的火车驶过,震动传到窗户和地板,像一个童话在那里开始,心里没有发慌的惊扰,日子整整齐齐,脚步也整整齐齐。
女儿的外婆都是在黄昏的时候开始给她讲故事。女儿刚从幼儿园回来,大一些的孩子正在草地和树林子里奔跑和叫嚷,火车接连地驶过,震动接连地传来,外婆的童话也接连地讲述。
  这是重要的黄昏,重要的傍晚,女儿一定是想了一整天了。她想着从幼儿园回家就听到外婆讲故事,每天的等待在这时候最愉快地实现。睁大了眼睛走进了吸引人的情景,故事别结束,不想从故事里出来,外婆,再讲一个 !再讲一个!外婆的绍兴普通话总是让这黄昏的恳求每天都实现。孩子的满足像那高高扯起的被风鼓满的帆。很久以后它会航行到海洋上去,辽阔和远大都能看见,可是恐怕任何的惊心动魄光彩夺目都还是不会使这黄昏的故事无影无踪,恐十白不会得无影无踪了。甚至还连接了很远以后的许多事情,一生的优秀,或是一生的庸常。这不是夸大的,甚至最好还是把这最初的故事,最初的快乐、感动、流连忘返想像得夸张些强调些,是长大之后更丰富的阅读也难以取代的,伟大的人平凡的人都一样,这样我们就不舍得忽略了。富裕得匆匆忙忙,还是拮据得艰辛,都把这给孩子的故事给孩子的时间整整齐齐地定下,不要遗憾地缺掉了,他们的成长也就容易整整齐齐些。童年在童话的故事里,长大之后才会得按童话故事的理想和秩序来设计来建设,世界是这样美丽起来的,中国也非得这样走去! 女儿五岁的时候,她的外婆就去世了。那黄昏的童话黄昏的故事显得短暂。我记得那个送别的下午,这个只有五岁的孩子似乎是哭得最悲恸、心急如焚的,倾着身子往外婆的方向看去。那本著名的图画书里的布鲁诺是想看看正走向天堂的爷爷穿西装了没有,而现在的这个女孩是不是不愿意相信离开的外婆再不回来,黄昏时的故事永远也听不到了?布鲁诺坐在小路边,望着湖水,等着爷爷,因为爷爷说过要教布鲁诺钓鱼的;女孩从幼儿园回来,外婆坐的沙发上没有人,可是外婆是说过,明天再讲的! 那黄昏的声音和故事都成了想念。
  女儿的外婆也是和李利一样的点灯人。
  李利总是在黄昏的那个时刻扛着梯子走来,和那个时刻的窗户里总是有人、有孩子们在等候,原来是相约在心里的,相约于生命的诗意。
  亲爱的成年人,我们知道了这相约,看见窗户里的等候了吗? 童年是要阅读、要故事、要文学的。童年要儿童文学!那是他们自己的。人类用了几个千年的时间只写那些让长大的人兴高采烈和泪流满面的书,后来恍然大悟了才知道也应该写让孩子们兴高采烈泪流满面的书,合乎他们的兴趣,可是又是引着他们往更高的地方走去。任何优秀的写了给童年的故事,都是只往了那更高的地方的,不腐朽,不轻狂,不沮丧,不坠落。儿童文学的诞生是给童年的一个现代性的幸福。从这个车站上车的孩子,都是可能和那本有名的图画书《极地特快》里的男孩一样,会意外地得到一个无比悦耳的银铃的。得到了,那摇动出的响声就会是一生的,直到你很老,哆哆嗦嗦了,可是你的神情和计划,却像是圣诞老人的! 我把这本书献给孩子们,更献给成年人! 献给所有的父母和那些与童年相处的老师。
  献给所有的为儿童文学工作的人。
  献给我的岁月,我的辛勤,我的来来往往讲演儿童文学的路途,我的未来回忆的日子。 

编辑推荐

 个性文笔,写出一本本童书的精致阅读,你就相信她们真是经典和杰作了,也相信儿童文学的天真、诗意、通往远处的深刻,是人类现代路途上的灯光和树荫,孩子们快乐和感动,长大的人同样感动着快乐,精致文笔,写出一本本童书的个性阅读,也是灯光把你照亮,你再去照亮了孩子们,儿童文学阅读渐渐地就成为童年习惯,中国的孩子就童话了,中国就会增添特别多的童话美丽。

书摘与插图

1 永远的木偶
木偶匹诺曹的故事是几代人熟悉的。老盖比都把一根木头削成了匹诺曹,也把一个魅力无穷的形象和故事带来人间。这已经有了一百十五年的时间,这一百多年里,不仅是在意大利,而是在人类的大多数国家,匹诺曹都成为向儿童的一个最有趣的推荐,也照例成为儿童最由衷的喜爱。儿童在成长的时候读到这个调皮的木偶故事,快乐并受到教育,长大之后,幼稚的记忆和成熟的理解合并,不由自主又会把这个故事讲给新一代的儿童听,匹诺曹就这样必然地成了跨代的明星,从十九世纪跨到二十世纪,然后再以相同的魅力跨越二十一世纪乃至更远。当时的科罗狄是不会想到这个了不起的结果的,但是在文学里既然是优秀的,其结果就往往会了不起,这是自古至今的通理,文学史写了又写。
匹诺曹其实就是一个小孩子,但是科罗狄在他的故事里让他是一个木偶。这也许因为不懂事的木偶更能体现一个小孩子的全部缺点和可爱,也是为了给匹诺曹后来变成一个人提供一个解释:真正的人,真正的小孩,是应该上学读书的,是需要听一听大人的话的——开始的匹诺曹正是没有听,正是要逃离学校,向往不用读书和劳动,尽情地玩,结果一次次的“奇遇”,受尽磨难。木偶奇遇记实际上是木偶受难记。通过受难而懂得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道理和途径。换句话说,只要热爱学习和劳动,那么“木偶”也能变成人的。
生活于十九世纪的科罗狄,并不违背当时的儿童文学教育性的做法,怀有很高的成人世界的责任感,但是他又是那么懂得儿童文学的艺术,首先是那么天才地想出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真正的童话和趣味,让你以欣赏一个顽童的心情和高兴去明白其中的道理,不带强加。教育和趣味的结合,不仅仅在科罗狄的叙述里是成功地完成,在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中更是范例不尽,所以我想到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我们在强调儿童文学的文学性时,对教育性的过度怀疑,是有所不恰当和杞人忧天的。经典的榜样在前,我们可以学好甚至超越,我们没有学好,教育取代了文学,是我们的认识和能力不济,而不是教育和文学不可以有很好的结合,水乳交融,很好喝,又解渴。儿童文学是成人创造的,成人在已有的文学之外,又去创造给儿童的文学,是因为承认了儿童,看到了他们的不同和需要,而他们的重要需要之一就是无可非议地应接受劝导和教育按照规律和人性成长,并不是人人可以卓越,但是争取健康和优秀不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