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年龄
主题
大奖绘本
大师绘本
按出版社分
- 内容简介
《懂方法的父母:成就孩子一生》:如果您想唤醒孩子心中的自信,请翻开第7页;如果您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请翻开第33页;如果您想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请翻开第43页;如果您的孩子不能正确对待挫折,请翻开第52页;如果您的孩子沉迷网络,请翻开第86页;如果您想孩子养成好习惯,请翻开第116页;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运动,请翻开第171页;如果您想与孩子一起成长,请翻开第189页;孙云晓三十年教育实践集大成之作。为千万父母量身打造教子书
作者简介
孙云晓,1955年2月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1999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2000年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儿童工作者标兵”称号。2008年被评为“中国教育风云人物”。
孙云晓自1972年起从事青少年教育与研究至今。1993年7月,他采写的报告文学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发表后震撼全爵,引发一场社会各界参与的教育大讨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12集专题片《改革开放20年》,称《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的大讨论成为“教育改革的前奏曲”。
1995年以来,他先后主持了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向孩子学习、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理论与实践: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系列调查等多项课题研究。尤其是他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和十一五规划课题,关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孙云晓主要作品: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5卷)由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最新教育专著《拯救男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半年发行10万册,被称为0到18岁父母与教师的必读书。他的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优秀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孙云晓的一系列教育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如:“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应试教育必然导致教育荒废”、“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儿童成长需要因性施教”、“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尊重生命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理念”等等。目录
第一部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
第一章 自信导致成功,自卑导致失败
教育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的过程。一个孩子至少需要一百次释放潜能,才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因此,我们怎能仅给孩子一次或几次机会,就奢望他们变成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呢?
唤醒孩子们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
警惕“习得性无助”
让孩子相信“我能行”
不要吝惜赞美孩子
第二章 爱心成就未来
我认为以功利的目的来表现自己的爱,或者说要孩子以好好学习作为条件来交换对孩子的爱,这些都不是真爱。真爱是没有条件的。所谓真爱,就是把孩子当成真正的人,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真爱,就是真正对孩子有益的爱,是以孩子为本的爱,而不是功利的爱,不是让孩子拿高分数和高名次来交换的爱。
培养孩子有孝心
珍惜孩子的爱心
学会欣赏他人
用真情启迪孩子心中的爱
第三章 没有责任心的孩子长不大
每一位孩子身上都寄托着家庭的无限期望。爱心应该是双向的,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他对家庭、对父母负有责任。但实际上我们很容易发现,父母对孩子包办代替太多,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为家庭承担责任的机会。因此,父母特别要防范溺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不体谅父母、对家庭没有责任感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往往是父母“培养”出来的。
敢于对孩子说“不”
巧妙运用自然后果法
家庭责任感要从小培养
做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
第四章 自制是做人的准则
自制力是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自制力的作用就像是汽车的刹车,刹车是一部车子最重要的部件。高速行驶的汽车如果没有刹车,可能谁也不敢驾驶。父母们应该清楚认识到,自制是做人的准则,培养孩子的自制力是引导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石。
让孩子学会等待
重视理财教育
预防孩子患上“电视病”
第五章 挫折是一种人生的财富
几乎每一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产生挫折感,只是程度不同、结果不同罢了。……
抗挫折教育是以挫折理论和儿童身心特点为依据,引导儿童勇敢面对挫折,善于转败为胜,并体验到成功与快乐,从而成为乐观、坚强的人。因此,从这个视角看,挫折不仅是一种珍贵的资源,也是一种人生的财富。
失败也是一种人生体验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培养“弹性儿童”
惩罚的前提是尊重
第二部分关系的好坏决定教育成败
第一章 亲子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
我之所以坚信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首先不是因为有什么深奥的理论依据,而是出自个人深切的生活体验。回想多年的家庭教育,我有一个重要发现,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好,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的关系糟糕,什么时候的教育就容易失败。众所周知,父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亲子关系的好坏和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功或失败。
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宽容高于惩罚
不要让孩子畏惧父母
教育就是学会选择
高期望不如高尊重
陪孩子做喜欢做的事情
父母无为乃大为
防范网络沉迷
和孩子来个有效的沟通
学会与孩子谈判
第二章 孩子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糟糕
作为一个独生女的父亲,也作为一个儿童教育的研究者,我深知父母们的焦虑和无奈。尽管忍不住总会溺爱孩子一些,但历经沧桑的父母们心里明白,独是一种毒呀,不合群的孩子将来会遇到麻烦的。的确如此,许多事实证明,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没有朋友比考试不及格还糟糕。
不会合作的人不是现代人
借个孩子去旅行
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联合起来
真诚接受孩子的朋友
第三部分习惯决定命运
第一章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我需要,我愿意,我快乐,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这一点特别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自主自动的,而不是强迫的。
培养好习惯要以健康人格为导向
培养良好习惯从小开始
习惯的养成要让儿童参与
培养孩子养成按规则行动的习惯
第二章 习惯培养的五个步骤
习惯养成的过程是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被动阶段的心理特点是遵从,如老师说的对,或我心里有个目标要遵从。经过21天左右,进入一个主动的阶段,表现为我愿意这样做,我老想这么做。这个阶段出现认同,我心里认同,这样做好。这个大概要到60天左右。再经过30天左右,达到自动的阶段,也就达到了内化的阶段。
在快乐的体验中养成好习惯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
习惯贵在坚持
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从成年人做起
第三章 良好的学习习惯比高分数更重要
孩子只要爱学习就有希望,而且爱学习的孩子才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才能够持久地学习。我建议父母朋友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你们要真想让孩子好好地学习就要保持一个宽松的环境。就是说孩子只要尽到努力就行了,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比分数重要。我相信孩子只要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只要热爱学习就一定能够发展下去,而且我们在研究孩子的人格发展的时候发现,认知需要是最重要的、最稳定的内在动力。聪明的父母、有远见的父母都不要计较孩子偶尔的得失,而是鼓励他去善待生活,去发展自己的兴趣,这将使你的孩子能成为一个长期奋斗、不懈努力、向着自己理想目标前进的孩子。
第四章 养成读书习惯等于在孩子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
第五章 运动是儿童社会化最有效的途径
第四部分 与孩子一起成长
第一章 向孩子学习
第二章 捍卫童年
第三章 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
附录
拯救男孩 因性施教文摘
插图:
我认为,她关于亲子关系和教养方式两个家庭环境因素的分析建议尤为深刻,例如关于亲子关系对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的观点,值得格外重视。
在赵春梅博士看来,破坏性的父母冲突使孩子感到应对能力差、自责、夹在父母之间左右为难并感到父母婚姻关系不稳定,无法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更有可能选择玩电子游戏来逃避烦恼并重新获得情绪安全,而且更倾向于玩暴力程度高的游戏。
父母冲突还会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给亲子关系带来负面影响。亲子关系冷漠或冲突激烈的孩子往往自我价值感很低,以消极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缺乏成就动机,因此往往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都比较差,攻击性也比较强。亲子关系不和谐还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监管的意愿,也会降低孩子对父母监管的接受程度,从而削弱父母教育的效果。这些孩子更容易沉迷于电子游戏而出现沉迷和沉迷倾向,所玩游戏的暴力程度也较高,而且更看重游戏中的暴力内容。而家庭关系和谐的孩子则情绪稳定,进取心强,而且对人友善,发展情况良好,沉迷于电子游戏的可能性也比较小。
我之所以如此肯定赵春梅博士的论断,并非只是出于个人偏好,而是依据科学研究的发现。2009年,我们进行过青少年网络沉迷问题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深入到27家网络伤害矫治机构对受害青少年及其父母、矫治工作人员等进行立体式的访谈,小组访谈和深度个案访谈近千人以上。研究中最重要的结论告诉我们,缺乏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根本原因。比如,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的人际关系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不良的现象都较多,较非网络伤害者更孤独,与人初次交谈更困难;尤其是与父亲关系不良的问题突出,父母与这些孩子的交流、共同活动相对较少。显然,这些发现与赵春梅博士的结论是一致的。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呢?在赵春梅博士看来,要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电子游戏沉迷以及沉迷于暴力游戏所引起的种种问题甚至悲剧,不能靠简单地阻止他们接触电子游戏。毕竟电子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最喜爱的娱乐活动之一,本身并不是必然有害,禁止他们玩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解决初中生电子游戏使用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消除导致他们对电子游戏产生依赖的心理压力,改善孩子的生活环境,首先就是家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