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绘本馆经营交流群:423656 一键加入全国绘本馆经营交流    官方微信平台搜索:ihuiben
邮箱/卡号: 密码: 找回密码
最近开通站点:
台州博诤童书聊城布纹熊金鼎店小童书吧总部太原魔奇树亲子图书馆聊城爱上绘本馆
公告免费送绘本馆网上借 | 幼儿园合作模块已经
猜您喜欢:

世界文学经典文库:王子与贫儿(青少版) [平装]

书号:9787535465214

作者:马克•吐温 (作者), 曹海英 (译者)

适合阅读年龄:7-10岁,10-14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5-01

更多
内容简介

 《世界文学经典文库:王子与贫儿(青少版)》是一篇著名的讽刺小说。故事以16世纪英国社会状况为背景,以童话体的形式描述了一个衣衫褛的贫儿汤姆,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戏剧性地和王子爱德华互换了身份,登上皇帝宝座的故事。汤姆当了一国之主后,废除了一些残酷法律赦免了一些无辜的“犯人”,颁布了一些合乎情理的命令,而王子爱德华则经历了种种苦难。小说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穷困和悲惨,反映了统治者的豪奢和凶残。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受苦受难人民的深切同情。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马克·吐温 译者:曹海英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被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又被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小镇弗罗里达。父亲约翰·马歇尔·克莱门斯原是小镇上的法官,受人尊敬,但收入微薄,负担繁重。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家中一贫如洗,他就不得不弃学,外出独立谋生。他曾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报童、排字工人、水手、轮船驾驶员和报馆记者等,四处奔波,生活经历丰富。1865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成名作《加利维拉县声名狼藉的跳蛙》,凭借那种美国西部幽默故事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从此用心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在密西西比河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中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神秘的陌生人》等。马克·吐温诞生那年,哈雷彗星划过长空,该彗星于1910年返回,他预言自己将随这颗彗星而去。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闪现天际,四天后,马克·吐温果然离开了人间。
 

目录

第一章王子和贫儿出生 
第二章汤姆的童年生活 
第三章汤姆见到王子 
第四章王子开始受难 
第五章汤姆成了贵人 
第六章汤姆受教 
第七章汤姆初次进御餐 
第八章玉玺问题 
第九章河上的盛典 
第十章王子受苦 
第十一章在市政厅 
第十二章王子和他的救星 
第十三章王子失踪 
第十四章“国王驾崩国王万岁” 
第十五章汤姆做国王 
第十六章御餐 
第十七章糊涂一世 
第十八章王子在游民中 
第十九章王子在农家 
第二十章王子与隐士 
第二十一章亨顿救主 
第二十二章诡计的受害者 
第二十三章王子成了囚犯 
第二十四章脱逃 
第二十五章亨顿庄园 
第二十六章不被承认 
第二十七章在狱中 
第二十八章牺牲 
第二十九章去伦敦 
第三十章汤姆的进步 
第三十一章出巡受贺 
第三十二章加冕日 
第三十三章爱德华当国王 
尾声善恶皆有报
 

序言

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被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小说家福克纳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又被著名诗人托马斯·艾略特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他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密苏里州的小镇弗罗里达。父亲约翰·马歇尔·克菜门斯原是小镇上的法官,受人尊敬,但收入微薄,负担繁重。马克·吐温12岁时,父亲去世。家中一贫如洗,他就不得不弃学,外出独立谋生。他曾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报童、排字工人、水手、轮船驾驶员和报馆记者等,四处奔波,生活经历丰富。1865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成名作《加利维拉县声名狼藉的跳蛙》,凭借那种美国西部幽默故事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从此用心于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在密西西比河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及中短篇小说《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神秘的陌生人》等。马克·吐温诞生那年,哈雷彗星划过长空,该彗星于1910年返回,他预言自己将随这颗彗星而去。1910年4月19日,哈雷彗星闪现天际,四天后,马克·吐温果然离开了人间。
在小说中,马克·吐温鲜明地展示当时社会中两幅截然不同的生活画面。上层社会生活,尤其是以王官生活为代表,豪华气派,穷奢极欲,礼仪纷繁。小说中,汤姆到王宫后初次进御餐,“他被气派地引入一个宽大豪华的屋里,那里已经摆好了专为他一个人准备的筵席。屋里的摆设都是大块纯金制成,饰有美丽的图案,都是贝文努托的作品,因而成了无价之宝。高贵的仆从站了半个屋子。”“这顿御餐吃完后,一位大臣端来一个浅浅的大金盆,里面盛着芳香的玫瑰水,供他漱口洗手,世袭大司巾站在一旁,拿着一条餐巾供他使用。”而与之相对的是以垃圾大院为代表的下层民众生活,穷愁潦倒,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精神颓废。爱德华王子到了垃圾大院,“就着一支插在瓶里的蜡烛的微光,他看出了这可厌的狗窝的大致情况和里面的人。两个邋遢的女孩和一个中年妇女畏缩地待在墙角,那样子就像几头惯受虐待的畜牲,正抖抖索索地等着挨打。另一个角落里,一个瘦骨嶙峋披散着灰头发的人,瞪着恶狠狠的眼睛,轻轻走过来。”这两种生活画面对比如此鲜明,让人触目惊心。马克·吐温要指出的是,这种社会的两重世界表面上看来不相关,其实是互为因果的。正是有了上层社会的特权、奢侈、腐化和繁文缛节,才必然导致下层社会的贫穷、可怜、可悲与堕落颓废。
小说中,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更多的是彼此隔膜,不通音讯。要说有联系,那就是上层社会通过严刑峻法向下层社会横征暴敛,整顿下层社会秩序。爱德华王子在流民队伍里才第一次了解到下层民众的悲惨生活。那么多农民被夺去田地,无以为生,连讨饭也难逃法网。那个名叫约克尔的农民特别悲惨,老娘被当做巫婆烧死,因为讨饭。妻子也被打死,他游街示众时,孩子被饿死,两只耳朵也因为讨饭被割掉。在监狱中,爱德华王子更是看到下层人们的可悲处境。一个智力不全的妇女从织布匠那儿偷了一匹布就被处以绞刑,一个男人在皇家猎苑里打了一只鹿也要上绞刑架,一位青年因为把一只从主人家逃出的鹰带回家就要被判处死刑。当权者的愚昧和严刑峻法直接导致了下层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他们承受着那么多痛苦,心灵不得不渐趋麻木,死亡才是他们唯一的解脱之道。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联系的另一方式就是上层社会炫耀性的游行和仪式,小说专门叙写了王子出巡和国王加冕典礼那种辉煌隆重、万众狂欢的场面。这种种礼仪更多的意义是上层社会向下层社会的炫耀、威胁、利诱和征服。在这种仪式中,人是被充分物化的,下层社会看到的是上层社会的豪奢和气派,上层社会看到的是下层社会的肮脏与鄙俗,双方都看不到对方的人性,也无法同情与了解对方的人生处境,人心与人心的距离将因这种种仪式更为遥远。马克·吐温通过展示这种对比鲜明的社会生活,严厉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对所有人的异化,呼唤着人性更高的可能性。
这种更高的可能性一定程度在互换位置的贫儿汤姆和王子爱德华身上有所体现。汤姆刚开始是个爱幻想的小男孩,对王子生活的幻想使他几乎不能忍受自己的可悲处境,因此只能逃到梦想中寻觅片刻满足。但是当他真的进入王宫当上王子时,他发现事情远比想象的复杂。刚进入王官时,他感到自己成了一个俘虏,也许会永远被关在这金饰的笼中,做一个孤零无亲的王子,除非上帝开恩,让他自由。不过,随着他渐渐地熟悉王宫中的各种礼仪,品尝到了特权的甜蜜滋味,他就慢慢地忘了那种不自由,转而享受起王子和国王生活的“光明面”了。“他渐渐喜欢晚上被十分隆重地引去睡觉,早上让别人精心仔细地穿衣打扮。由一大队服饰鲜明的大臣和近侍陪伴着去进餐,这很使他自豪快乐,他甚至把近侍卫队扩大了一倍,使人数达到一百。他喜欢听号角顺着长廊传去,远处的声音应道:‘给皇上让路!……他喜欢那些华丽的衣服,又订制了一些新的;他发现为了够得上应有的排场,那四百个仆人还远远不够,于是又增加了两倍。廷臣们的阿谀献媚对他成了美妙的音乐。”这是汤姆的人性慢慢地被特权异化的表现。幸好,他的禀性淳良,良心未泯。小说特别安排了汤姆当国王断案一节,他的善良和仁慈使得被控用毒药毒死人的那个勇敢男子,还有被控因与魔鬼打交道、脱掉袜子引起风暴的母女俩得免死刑。这也反衬出了当权者的残暴、愚昧和草菅人命。他当王子和国王自得其乐,可是也没有遗忘王子爱德华,他一直难过地思念着失踪的王子,真诚地盼望他回来,愉快地恢复他原来的权力与荣耀,有些时候遗忘了王子,他又觉得愧疚不安。他还惦念母亲和姐姐们,但是想到她们会使他原形毕露,从高位上跌下来,回到贫民窟中去过那种贫困下贱的生活,他又不寒而栗。他努力不去想她们时,只要她们那悲哀的责备的面孔出现在他眼前,就会使他觉得自己要比地上的蛆虫还要低贱。这种矛盾的心情就把汤姆性格的复杂性展示了出来。小说写得最精彩的还是汤姆骑马出巡遇上母亲一节,此时汤姆已经沉醉于那种奢华特权的生活,母亲看到了他,呼唤他,他竟然拒不承认母亲。但当他看到母亲看他的那种委屈伤心的目光时,他又忽然感到羞耻,他的骄傲得意化为灰烬,偷来的帝王威风也枯萎凋谢,眼前的荣华一下子变得分文不值,悔恨使他良心备受煎熬。最后他向摄政的公爵说那个疯讨饭婆就是他的母亲。在那种颐指气使的特权场所,汤姆的善良本性随时都受到严厉的挑战,但是他最后还是保住了,尤其是他主动帮助王子爱德华恢复国王位置,这表明了他并没有迷失本性,也证明了人性的高贵和尊严。
至于爱德华王子在小说中更是一个任性、固执的形象。他穿上了破衣烂衫到了贫民窟,还拒不承认身份的改变,一直坚称自己为王子。即使流落街头,受到众人奚落,好不容易得到迈尔斯·亨顿爵士的保护时,他吃饭时还呵斥试图与他同坐的迈尔斯。特权和等级意识已经深深地烙入了爱德华王子的灵魂,他看不到在特权和等级之后的人的纷繁复杂的心魂,也不试图去理解芸芸众生的生活。虽是如此,他从那伙流民和囚犯的身上还是深深地感受到了下层民众生活的艰难,并慢慢地知道同情下层民众。他的贫儿流浪经历最终最大的成果就是同情心的获得,他那从小被特权和等级意识弄得麻木和坚硬的心灵也就恢复了柔软,变得丰盈,并使他日后成为一个比较仁慈的国王。
 

文摘

版权页: 

 

可怜的汤姆多半用手指吃饭,但人们不仅没有发笑,甚至好像丝毫不曾觉察。他好奇地打量着餐巾,很感兴趣,因为它是很精致漂亮的材料做的,然后天真地说: 
“请把它拿开,免得我不留神把它弄脏了。” 
世袭大司巾立即恭敬地把它拿走了,没有说话,也没有反对的表示。 
汤姆感兴趣地观察着萝卜和莴苣,问是什么东西,是不是吃的;因为只是最近人们才开始在英国种植这些东西,不再从荷兰当奢侈品进口了。他的问题被郑重地回答了,没有人表示惊讶。吃完甜食后,他把口袋里装满核桃;好像没有人注意,或为此而不安。但是他自己却随之有些不安,露出难过的表情,因为整个御餐过程中,只有这件事是允许他动手干的,因此他毫不怀疑自己干了一件不得体的、不是王子该干的事。这时,他的鼻子忽然抽搐起来,鼻尖往上翘,皱起来了。这种情况继续着,汤姆显得越来越难受。他求援地望望两旁的大臣,眼里涌出了泪水。他们面带惊慌地走向他,问他有何不适。汤姆苦恼异常地说: 
“帮帮忙,我的鼻子痒得厉害。往日碰到这种情况有什么规程?请快点,我坚持不了多久了。” 
没有人笑,人人都傻眼了,他们苦恼地互相望望,很想找出个办法来。可是不行,全都碰壁了,英国历史上没有任何先例可以帮他们过这个难关。掌礼大臣不在,在场的人没人敢闯这块没有海图的海域,或试着解决这个重大问题。天啊!没有一位世袭的抓痒官。这时候,眼泪已经溢满,沿着汤姆的面颊流下来。他抽搐的鼻子更急迫地要求解除痛苦。最后还是本能突破了礼仪的障碍:汤姆内心祈求上帝原谅自己的过错,便自行动手去鼻子上挠痒,也使诸位大臣安下心来。 
这顿御餐吃完后,一位大臣端来一个浅浅的大金盘,里面盛着芳香的玫瑰水,供他漱口洗手,世袭大司巾站在一旁,拿着一条餐巾供他使用。汤姆不知所措地盯着金盘看了一阵,然后把它端到嘴边,一本正经地喝了一口,然后把它还给等着的大臣,说: 
“哎,我不喜欢这个,阁下。味儿挺好,可是没有劲儿。” 
王子的病又生出这样的古怪行为,使周围的人都很难过,不过这种可悲的情景并没有引得任何人发笑。 
汤姆下一个无意识的错误,是当牧师站到他椅子后面,举起双手,合上仰起的眼睛,正要祈福的时候,他却站起来离开了桌边。还是好像没有人注意到王子有什么反常的举动。 
按其自己的要求,此时我们的小朋友被引到他的私室,任他独自留在那儿。橡木壁板上的钩子上有一副闪亮的甲胄,各部位分开挂着,全都用黄金精巧地镶着美丽的图案。这件军人的甲胄是那位真王子的——王后帕尔夫人不久前送给他的。汤姆穿上胫甲,臂铠,插着羽毛的头盔,以及他不用别人帮忙就能穿上的部分,又想要人来帮忙把这件事完成,这时他突然想起从餐桌上拿回的核桃,想到吃的时候没有许多人看着,没有世袭的大臣用他不需要的服务来打扰他,那该是多么快活啊;于是他把那些好东西一件件放回去,不久便砸开了核桃;自从上帝因为他的罪过,罚他当王子以来,这是他第一次感到自然的快乐。核桃吃完之后,他在一个壁柜里找到几本有趣的书,其中一本是关于英国宫廷礼节的。这可是一件宝贝。他躺在一张华丽的长睡椅上,热切地充实起自己来了。我们暂时就把他留在那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