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我们要依赖丰盈的内心做每天的决定,
而不是深陷精神的焦虑,
日子过得像难民一样毫无安全感可言。
不要等到孩子无法改变时,才想起改变自己。
这是一部帮中国父母战胜养育焦虑的心理自助书!
- 编辑推荐
第一辑 丰盈心态面对焦躁的世界
1.1 中国崛起,下一代拿什么来领跑
1.2 马太效应及其运用
1.3 中国式教育的恐惧与焦虑
1.4 亚裔学生学业成功背后的代价
1.5 教育也应实行开放政策
1.6 留学英语国家就可以学好英语吗
1.7 做最坏的打算去留学
1.8 留学和移民的剧变与剧痛
1.9 寄宿和出国一定能培养孩子的独立品格吗
1.10 出国留学的竞争压力会比国内小吗- 他们说
成为最佳父母消费者
人生是场马拉松,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本书中谈及的问题,我都是从父母而不是专家的角度去理解的。我陪伴我的三个男孩慢慢成长,做了十多年的全职妈妈,算得上是“专业父母”。这么多年来,这样的身份使我对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也是“儿童教育”市场上各种各样为人父母哲学和理论的实验者和践行者。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如果我想要买一件衣服,我有可能会直接出门,选择路过的第一家店,不问价格直接将第一件看中的衣服打包带走,懒得与其他衣服比较,也不管它是否是最佳选择。这样做,我可能反而满意于自己的选择,因为我对其他的衣服不了解。简单迅速的选择能节省我的时间,从而让我能把精力放到其他更有价值的追求上。或者我也可以这样做:看到别人穿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直接上前问她购买地点,然后转身买件一模一样的。既然那件衣服穿在她身上效果不错,我想穿在我身上也应该八九不离十。当然,我还可以通过一番细致研究,通过查找、搜索、考察众多商店和款式,最后选择一件性价比最高的衣服。或者更进一步,我可以研究自己的体型,选定最搭配自己肤色气质的颜色和款式,秉着扬长避短的原则,找到手艺最好的裁缝,用亲自选择的面料,做一套最能展现个人外在优势的衣服。
一个消费者可能非常抗拒穿红颜色的衣服,只因为她母亲喜欢红色,而她们母女关系恶劣;另一个消费者可能偏爱蓝色的,这也许是因为当她想选红色衣服时,她信赖的母亲认为蓝色更适合她。在衣服的选择上,有些理由是理性的,有些理由是感性的。随着“地球村”的形成,这一比喻逐渐适用于父母选择教育理论和方法的过程。父母“消费者”也会遇到那些令人迷乱的选择:在各种哲学思想、教育理论体系及具体的方式方法中,我要“购买”哪套,如何去“购买”?
作为全职母亲,我没有时间去研究我所学的专业流体动力学、探索市场经济或运用最新算法来解决客户的问题。我成为一名学生,专心研究和了解我的孩子,学习“读懂”他们和他们的需求。我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用在理解我家庭的类型、限制和需求上,并研究和“尝试”各种理论。比如,我花大量时间学习现在流行的各种教育哲学、心理学和教育方法。除了自己的几个孩子,我还通过担任学校和社区教学志愿者,长期对更多孩子进行观察和研究。我的专注点是,如何成为“最佳父母消费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去满足我家人的需求。在本书中,我将尽可能不带偏见和偏爱地引述一些研究和理论,但是我对教育的个人看法,必然建立在我与家庭的价值观上面。
作为父母消费者,我的目标是在这个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从各种教育理论、方法云集的大杂烩中选择最适合我的孩子及其同龄人的理论方法。我自己曾在中国台湾以及加拿大和美国就读,我的孩子们则先就读于美国的学校,并参加了当地的天才儿童项目;到中国后,先后就读于本地的私立小学、重点中学及国际学校。作为MIT的中国区总面试官,我与来自中国各类学校的申请者面谈过,他们来自全国各类民办学校、各省市重点高中,以及采用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Baccalaureate)、美国的AP(AdvancedPlacement)课程和英国的A级(A-Level)的国际学校。因此我关于教育的经验建立在自身经验知识的广度以及家庭需求的深度上,同时糅合了我一路的研究探索结果。
目前,大部分父母都被市场上充斥的阐述各种育儿理念及方法的书籍淹没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育儿专家自身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些专家的观点自相矛盾,有些专家甚至自身都缺乏养育孩子的第一手经验。有些全职父母确实在践行流行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的孩子要么还小,要么因为自己过去的伤痛与负面经历,选择让孩子不在目前中国主流的教育体系内成长,因此缺乏客观的正面体会与洞察。这样的父母实践者给其他父母的建议偏于理论,缺乏实际经验。